中國終于出手!向聯合國提議用“新IP”,讓世界徹底擺脫美國控制
【導讀】新的架構將使尖端技術成為可能,但西方國家擔心互聯網服務被更多控制。華為表示,新技術的部分內容已經在建設中,這些元素已經準備好進行測試。
近日,時報報道,中國向聯合國提議對互聯網的運作方式進行徹底改變,該提議聲稱能夠實現全息圖和自動駕駛汽車等尖端技術,但批評人士稱,這也將把威權主義納入支撐互聯網的架構。華為與國有企業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以及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MT)在聯合國國際電信聯盟(ITU)共同提出了核心網絡技術的新標準,稱為“新IP”。
《演示文稿》
華為表示,在多個國家和公司的幫助下,新網絡架構的部分技術已經在建設中,但不愿透露參與國家和公司的名字。該公司還表示,這些元素將在2021年初測試完畢。在一份由英國《時報》獲得的演示文稿和一份官方標準提案中華為將支撐全球網絡的現有互聯網基礎設施——即眾所周知的TCP/IP——描述為“不穩定”和“遠遠不足”,無法滿足2030年前數字世界的要求,包括自動駕駛汽車、無處不在的物聯網和“全息傳感傳送”。
相反,中國的提議建議國際電聯采取“著眼長遠”,并“為未來網絡承擔自上而下的設計責任”。
《標準提案》
華為表示,新IP的開發純粹是為了滿足快速發展的數字世界的技術要求,它沒有在其設計中加入任何類型的控制。該公司表示,它正在領導國際電聯的一個小組,專注于未來的網絡技術。“新IP的研究和創新向全世界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開放,讓他們參與進來并做出貢獻,”名發言人補充道。
國際電聯目前由中國電信工程師趙厚麟領導,他于2014年被中國提名。但網絡安全公司牛津信息實驗室( Oxford Information labs)即將為北約撰寫的一篇論文警告稱,新IP將實現“網絡基礎上的精細控制”,而中國的方法“將導致對互聯網甚至潛在用戶的更集中、自上而下的控制,這將對安全和人權產生影響”。
據專家稱,由近200個成員國組成的國際電聯批準的標準通常被非洲、中東和亞洲的發展中國家采用,中國政府已同意根據其“一帶一路倡議”提供基礎設施和監控技術。華為和其他合作開發商正計劃在11月份于印度舉行的國際電信聯盟(ITU)大型電信會議上推進新IP的標準化。
新IP有何不同?
互聯網的結構是在半個世紀前設計的,運行起來像一個郵政系統。為了解決向世界各地發送信息的問題,工程師們將信息分解成小數據包,這些小數據包可以在計算機間傳遞,直到到達目的地。
每個數據包都標有它想要到達的計算機的地址(或IP),當它接收到這些數據包時,會按照正確的順序將它們重新組合起來。
這一過程——以光速進行——被稱為“傳輸控制協議”或“TCP”。再加上識別個人電腦的系統,你得到的是TCP/IP。
約翰·諾頓在《未來簡史:互聯網的起源》一書中寫道:“你可以說,對于有線世界來說,TCP/IP就像生物世界中的DNA一樣。”
根據一份與英國《時報》共享的文件,華為稱新的IP是一個“更動態的IP尋址系統”。他們的工程師描述了互聯網是如何越來越多地分成幾個獨立的網絡,如私人通信網絡和衛星傳輸的網絡。“這些網絡之間的互連是一個挑戰,因為它們的尋址機制不兼容,”該論文還補充說,新興技術需要更有效的尋址系統。
新的IP將提供這一點,允許同一網絡中的設備直接相互通信,而不必通過互聯網發送信息。
對新IP的擔憂源于政府或運營商對IP地址的控制程度。批評者稱,新協議將要求網絡具有“跟蹤功能”,負責認證和授權添加到網絡中的新地址、另一端的人以及通過網絡發送的信息包。
據一位在場的消息人土稱,華為在向國際電聯(ITU)的陳述中還明確表示,新的IP將會有一種被稱為“關閉命令”的東西,即網絡中的一個中心點可以有效地切斷與特定地址的通信。他將這一特性描述為對當前網絡模式的“根本背離”,當前網絡模式扮演著“不可知的郵遞員,只是簡單地移動箱子”。
該提議引起了包括英國、瑞典和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的擔憂。這些國家認為,該系統將分化全球互聯網,并讓國有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對公民的互聯網使用進行精細控制。據國際電聯的西方代表稱,它已經獲得了俄羅斯的支持,可能還有沙特阿拉伯。
“在表面之下,關于互聯網將會是什么樣子,有一場巨大的斗爭正在進行,”一位要求匿名的英國駐國際電聯代表說。“您有兩種相互競爭的愿景:一種非常自由,開放且……政府放手;還有一個受到政府更多的控制和管制。”
互聯網技術發源于美國,支撐互聯網運轉的根服務器共有13個,一個主根服務器設在美國,12個副根服務器中有9個也設在美國。美國控制了全球的域名和IP地址,利用其壟斷資源的優勢,擁有50%的IP地址。
中國占全球20%的互聯網用戶,但只擁有5%的IP地址。在美國一個人可以分配6個IP地址,中國卻是26人共享一個IP。
華為新網絡架構的IP技術讓中國看到了重新定義網絡的新希望,但可以想見,將會面臨重重阻力,如果能借此機會全面完成向下一代互聯網的升級,將徹底終結美國主導互聯網霸權30年的歷史。
聲明:免責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自行上傳,本網站不擁有所有權,也不承認相關法律責任。如果您發現本社區中有涉嫌抄襲的內容,請發
送郵件至:operations@xinnet.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本站原創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轉載時
需注明出處:新網idc知識百科